刷卡機大機小機有什么區別
網上關于刷卡機大機小機有什么區別的刷卡知識比較多,也有關于刷卡機大機小機有什么區別的問題,今天第一pos網(www.javbus2020.com)為大家整理刷卡常見知識,未來的我們終成一代卡神。
本文目錄一覽:
刷卡機大機小機有什么區別
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應用研發和業務創新,IT的事情留給IT人去做。
金融機構IT架構的“成長”中,有太多“陣痛”:
從集中式演變到分布式,標準化、開放化的建設是有了,應用人員要操心的事為什么更多了?
一臺大機支撐上萬臺服務器,是很節能環保,但研發周期太長、售價太貴,一個性價比更高、更敏捷開放的替代方案是怎樣的?
銀行如果不做全面上云,繼續長期維持雙模IT,不可行嗎?
……
在阿里云新金融事業部CTO張曉丹看來,談金融機構的IT建設,談云架構轉型,其實不只是在談一個技術問題,同時還是一個經濟問題。
這場IT架構的云化改造,不僅事關時間、人力、物力,更關乎金融機構的人員能不能擺脫復雜架構的束縛,更加專注業務和應用的創新。
“整個IT基礎設施交由專門的金融行業云承載,實現按需、敏捷、彈性獲得算力以支撐應用創新。”張曉丹這樣概括發展金融行業云的目標。
在雷鋒網《AI金融評論》與阿里云聯合主辦“銀行系統云化升級”實戰體驗營中,這些圍繞在金融云化周圍的疑問被一一解開。
本次實戰體驗營的首日分享中,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、阿里云新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劉偉光帶來開場致辭,他表示銀行業正在全面應變,掀起線上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的變革,無處不在的銀行服務逐漸由藍圖變為現實。
此后,阿里云新金融事業部CTO張曉丹帶來了首場演講——張曉丹曾是工商銀行總行部室副總級專家,先后在工行分行、數據中心、總行IT部門任職22年;在恒豐銀行出任科技部總經理期間,建設了國內銀行業第一家多租戶的金融IAAS行業云,首次將一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應用系統全部遷移上云。
這次,他結合自身二十余年在銀行的IT經驗,分享金融IT基礎架構全面云化、機構應用遷云實錄等干貨。
以下為張曉丹的演講內容,AI金融評論作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:
大家好,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《阿里金融云,新一代金融IT基礎設施》。
金融IT基礎架構的全面云化
整個金融行業正在面臨著向數字化轉型的大潮過程,這個階段中,我們不斷在發展在線化、數字化以及網絡化、平臺化以及智能化。轉型過程對金融IT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需要我們能夠按需、敏捷、彈性的獲得更經濟和廉價的算力。
傳統的IT架構比較安全、穩定、可靠,但是其開放性、彈性、敏捷性、經濟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所以需要不斷向云架構進行轉型和升級。
在這個過程中,私有云、行業云、混合云,還有公共云具備各自的優、劣勢。我們專門為金融機構建設一個行業云,跟現有的私有云進行混合,在提升金融云的監管合規、安全穩定的同時,最大限度地提升經濟效益。
為什么要向云架構轉型?
首先,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。云本身,不僅僅是個技術問題,還是經濟問題。
通過規模化的運營、建設和共享實現規模效益,以獲得便宜、廉價的算力。通過軟件化、系統化和服務化,提升整個運行效率,間接降低成本。
第二,云轉型的核心就是要改變應用架構和原來的技術路線,廣泛采取近十年來發展起來的開放開源、分布式的互聯網技術路線,提升整個應用研發的敏捷性,促使研發和運行一體化以支撐業務的敏捷和迭代。
一旦IT能夠低成本,提升敏捷度與迭代,整個業務競爭力會躍上一個新臺階。以前長期的自上向下的建設,變成快速走向市場、并與用戶進行業務嘗試和迭代,在業務與客戶的互動過程中來升級業務系統,其中會不斷應用到一些分布式、微服務、云原生的技術。
第三,保持整個IT技術路線的現代化。長期不升級會帶來技術架構的老化,運行風險增加和效率低下,以及人才隊伍難以保持等問題。只有進行穩定、持續的架構升級,才能保證整個IT的能力。
云架構也是借助于云平臺化的效應,來拓展金融機構的業務邊界。通過開放銀行、開放證券、開放保險,和周圍的生態各方建立網絡化的連接,拓展自己的業務場景,從線下走向線上。
再者,利用高性價比的、豐富的按需可獲的資源,加上數據化處理能力,幫助金融機構在架構轉型的過程中,樹立起以積累數據資產為目標的客戶運營、流量運營的意識,提升企業運用數據智能的能力,提供高精準、更高效的客戶服務。
未來的競爭是數據智能的競爭,只有擁有更多的數據資產,建設強大的數據中臺,才能實時支撐好數據的智能并且發展業務。
IT架構的發展歷程,從最早的大型機、小型機等集中式架構,再到scale-up架構,基礎設施、應用架構、研發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
隨著整個架構的演變,最大的問題是成本高,研發周期過長,一臺大機能夠支撐上萬臺的服務器的能力,節能環保。但研發成本周期長、成本高,售價太貴。
同時,傳統的應用架構技術比較封閉,生態沒有得到發展,而分布式云原生架構,目的就是更加開放,更加敏捷。
原來在一臺大、中型機以及小機里面,操作系統、應用軟件、中間件,數據庫都在一臺大機器里運行,是一種高度集中耦合的架構。
而分布式架構,開始用一堆的服務器來替代大機時,相應地,就從一個操作系統變成很多小的操作系統——如何將這些小的操作系統重新耦合起來,變成一個大的操作系統,就是IaaS云的使命。
全面上云怎樣降低IT基礎設施的總擁有成本?
上層從一個大的中間件,演變成一個分布式的微服務架構;從原來的SOA,進一步發展到分布式微服務,再發展到現在的服務網格。
集中式架構與云原生架構之間的分布式架構階段,存在一個問題:
當底層開始從幾臺大型機器,變成眾多的小型機器及服務器以后,上層做應用開發的人員,將要面對下面的分布式的計算架構。
因為下面的平臺封裝得不太好,能力不太強,所以使得上層原來只關注業務和邏輯的開發人員,開始更多關注下面的基礎架構。
雖然技術架構的建設更加標準化、開放化,但是應用開發更加復雜,應用人員要關心的事也越來越多。
進一步的云原生架構轉型,實際上是經過循環迭代以后,回歸到更高層次的平臺化、服務化水平。將分布式架構的復雜性封裝在整個云平臺,其中包括IaaS、PaaS、DaaS等各種技術,讓業務和開發重新回歸到業務邏輯,而不需要太關注下面的平臺。
最上層的業務中臺、數據中臺、協同平臺、AIOT平臺,以及支撐其的服務網格、湖倉一體、HTAP、流批一體等技術,都是為了把平臺越做越厚,讓基于分布式架構的應用開發越來越簡單。
底層是從大機、小機、物理機到虛擬機、容器,以及兼具容器和虛擬機的特性的安全容器。
原來的大機通過專有的網絡連接大容量的集中存儲陣列,到后面小機通過SAN網絡連接SAN存儲的計算存儲分離架構,發展到現在:沒有硬盤的神龍服務器,通過標準的以太網連接后面分布式的云盤,形成新一代的計算存儲的分離架構,從原來的兩地三中心發展到現在的兩地四中心、多地多中心的新的容災體系架構,對原有的體系架構進行全面升級。
在這個過程中,金融云的底層的平臺完全交給云服務商進行建設,使得金融機構的人員將專注力放在業務和應用的創新上。對金融機構而言,它有資本充足率的限制,寶貴的核心資本,實際上是要用于金融業務的發展更加高效。
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實際上并不在IT基礎設施,而是在應用研發和業務的創新方面,幫助中小金融機構整個IT基礎設施交由專門的金融行業云承載,實現按需、敏捷、彈性獲得算力以支撐應用創新,是我們發展金融行業云的目標。
上行業云過程中,需要考慮的問題
從規模化建設和運營角度來看,我們持續在做規模化的運營,用液冷將機房的PUE下降到一點零幾的PUE,通過每年幾十萬臺服務器這種規模化的采購以降低其成本,甚至采購零配件自己組裝服務器,云服務價格每年持續的下降,可以給客戶帶來綜合的TCO(總擁有成本)的下降。
在對比TCO成本的時候需要考慮幾個因素:
第一,必須要全面上云。如果長期維持著雙模IT,而且是以過去老舊傳統架構為主的雙模IT,客戶長期維持兩套技術架構和運維體系,是很難節省成本的。
在全面上云的過程中,將原來的傳統的硬件F5、負載均衡、防火墻、DNS,加密機等專有硬件設備,都用部署在標準服務器上軟件集群來替代,通過NFV替代各種硬件網絡設備,以實現全面降本,效益將更加明顯。
在上云過程中還解決了軟件正版化的問題,不能用原來沒有采購跑量的授權軟件來與現在的云授權軟件做比較:同時IDC建設往往有很大的空閑面積和空閑資源的閑置成本。再將建設機房所用的變電站和維保核算進來,成本是很高的。
上云以后,降低成本的核心是on demand的能力。
On demand就是按需獲得資源,獲得資源后隨時可以釋放,所以上云以后一定是要把應用部署進行擴展,能夠彈性、敏捷得以進行。
其目的就是需要計算時,將整個基礎資源容器化全部拉起,計算完成以后,所有的資源釋放,不再繼續收費。現在的Serverless、函數計算都是這樣的目標,只有達到這個程度以后,才能最大限度的節省成本。
上云以后,底層的IT基礎設施這部分的容災、運維、高可用、切換都交給了服務商,實際上變相降低了人員成本。
未來數據中心、IT技術設施的建設和運營,包括在軟硬件上的投入和在人員上的投入,將會呈現出不同的比例。
未來當IT人員能夠占到像國外的金融機構的15%的比例,甚至占到金融科技公司40~50%比例時,人員成本會大幅高于軟硬件的成本。
我們進行云架構的轉型,核心目的就是節省人力成本。
中小保險&金融云
在金融云上,會構建出保險所需要的一些能力。我們會與中科軟、軟通動力、易寶、文思海輝等各種ISV合作,將他們的應用軟件和云上的IT基礎設施IaaS、PaaS提前對接,客戶在遷云過程中不需要自己全客支付改造成本,進行應用的兼容和適配。
同時與一些中保車服等行業云的客戶,一塊為中小保險提供服務。
保險業是一個監管比較開明的行業,將IT架構搬到云上,實際上會帶來很大的收益。
中小證券基金&金融云
由于證券業務的特殊性,券商對4個小時內高可用的要求很高,甚至超過銀行,所以對可能存在的交易敏感性,和出現故障的損失性,在合規符合性、系統安全可靠性沒有得到實際長期驗證之前,監管還是不放心進行集約化的、公有云式的管理。
對此,我們與上交所在三年前已經構建了一個合建的證券行業云,聯合建設、聯合運營,共同進行對外銷售和售后服務。
通過對這個行業云的建設,幫助中小型證券和基金,將其整個系統托管到離上交所交易所最近的機房,在本地建立一個同城多中心的容災架構,上面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,中小金融機構和中小證券基金行業就不用再建設自己的機房了。
金融云XaaS的產品服務能力
金融云上整個的產品架構,基本上跟公有云上所有產品都是一樣的。
最底層是內部的數據中心的機房能力,再上層是IaaS能力,然后是DBaaS數據庫服務化的能力,還有包括 Paas層的各種能力。
mPaas 移動開發平臺何以“最受歡迎”?
在金融云上,除了Paas能力,我們還會提供一些特色的業務。
比如阿里最具特色、最受客戶歡迎的移動平臺——mPaas,很多機構使用這個平臺構建自己的手機APP系統,打造一個超級APP移動開發平臺,它甚至是一個開發、運行、測試、運營一體化的平臺。
它脫胎于支付寶強大的 APP底層能力,不僅提供安全穩定的開發管理,還將其變成一個客戶運營和流量運營的平臺。
這個平臺支持native的移動開發,提供一個小程序框架。客戶可以把支付寶等平臺上的所有小程序遷移過來,也可以利用小程序框架發展自己的小程序生態,讓周邊的生態合作伙伴不用開發非標小程序,直接將既有其他平臺上的小程序遷移過來。
不同成熟度應用的全面遷云
我們對金融行業也是支持不同成熟度的應用,都能夠全面的遷云。
現在的很多傳統應用還是處于傳統、標準和成熟的虛擬化的應用階段。我們希望這些應用能夠向云上進行遷移。
云上遷移并不是要做很多很復雜的改造,例如應用的自維護、自描述,是否進行分布式改造、服務網格改造,我們希望在虛擬化的標準化和成熟度狀態,做少量的適配、修改,就能夠遷移到云上,不同成熟度的應用遷到云上,可以獲得不同云上的紅利和特性。
云的原生化改造越強,就能更好的獲得云原生的特性。云原生實際上就是云的核心的按需自助,敏捷、彈性等方面的能力。
我們會在上云過程中對所有客戶的應用、可用性、連續性、容量性能都做一些分類和標準,根據它不同的要求,制定其上云的標準的部署模板,然后分批進行遷云。
立即預約丨銀行系統云化升級
實戰體驗營
關注“AI金融評論”,對話框回復“參會”,即可參加。
以上就是關于刷卡機大機小機有什么區別的知識,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刷卡機大機小機有什么區別的知識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!

轉載請帶上網址:http://www.javbus2020.com/shuakatwo/246876.html
- 上一篇:刷卡機刷2萬手續費多少
- 下一篇:刷卡機到賬顯示對方的卡號么